中共铜陵市委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
发布日期:2010-06-30   点击数:7427次   来源:铜陵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铜发[2009]20号

2009116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省委、省政府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把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基点,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城市转型的中心环节,主动对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断增强全市科技综合实力,走出一条具有铜陵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之路。

(二)主要目标:2012年,在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和培育新兴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上取得突破,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机构数、专利授权数、中国名牌产品数等翻一番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以上,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千亿元级支柱产业、若干百亿元级新兴产业和一批创新型企业群体、研发群体、创业投资群体以及中介服务群体,在全省率先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到2017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产业集聚地,跨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三)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智、引资相结合。有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推动技术与资本的融合,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扶持、集中攻关,力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在强化政府引导的同时,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产业为支撑,以市场为纽带,深化产学研合作,广泛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国家导向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准确把握国家和省科技、产业政策导向,充分考虑地方资源、区位、创新环境的状况和特色,做到既用足用活政策,又切合地方发展需要。

二、支撑千百亿工程,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突出重点发展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支撑专项。大力实施铜精深加工、电子材料及元器件、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发展重大科技专项,攻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为打造“千亿铜产业”和实施电子材料、装备制造业等“百亿元”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二)突出改造传统产业,实施科技提升计划。围绕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制造业信息化等提质、降耗、增效的重点环节,实施科技创新提升计划,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工程化开发,突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一批资源型企业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

(三)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行动。依托循环经济产学研合作联盟、企业研发机构、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打通关键技术节点,加速形成有色、化工、建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力争在资源综合利用、能量的梯级利用、矿山高效开采与生态恢复、公共安全、新型能源的应用以及农业循环经济等领域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努力培育新兴产业

(一)突出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金属及合金粉体材料、稀土材料、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拓展新材料产品链,建成国内有较强优势的新材料产业;研发丹皮全株利用等技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新特药物,大力发展原料药、中成药等生物医药产业支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新型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高性能正极材料制备、风力发电装置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加速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群体。

(二)突出培育特色产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铜基材料为主的新产品,加大铜基电子产品的研发,形成铜基电子材料产业链和铜基高性能材料产品链,培育建立国家铜基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大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器件的研发,扩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器件的生产领域,壮大产业规模,做强做大国家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新型高效矿山井下无轨化装备、快速重载铁路车辆及配件、汽车零部件、环保检测装备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重点,加快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

(三)突出载体建设,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依托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铜材深加工、电子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创新型产业示范核心区。铜陵金桥经济开发区、大桥开发区、狮子山综合经济开发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等根据各自产业特色错位发展,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四、突出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发企业的主体意识。鼓励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水平;引导企业改革内部分配制度,分配向优秀人才、创新岗位倾斜,使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机制;鼓励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名牌战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

(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发挥科技计划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加大对企业研发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对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和高技术专项计划的项目,地方财政给予配套支持。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按规定计入成本或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一般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经费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1%,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3%

(三)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进行前瞻性研究,在重点产业领域,选择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以进入“国家队”为目标,支持建立国家级研发机构,并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整合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持其做大做强。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业行动,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推动企业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引导企业走创新型发展的道路,争取更多企业进入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行列,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一)深化产学研合作,汇聚和激活创新资源。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和领域,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向本地转化,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形成自主创新的规模效益。鼓励企业以项目为纽带,科研机构以人才、技术和智力为支撑,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共建研发平台、检测中心、中试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注重发挥铜产业和循环经济两个产学研合作联盟的作用,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支持共建研究生、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推进与铜陵学院等本地高校的院地合作,挖掘创新资源,引导广大科技人员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

(二)面向产业需求,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围绕电子材料、铜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支持在铜加工行业组建国家级铜加工研究中心,增强承接重大铜加工项目科研攻关任务的能力。加快建设电子材料产品研发和检测平台等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建立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信息共享、大型试验检测仪器设备共享、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科技创业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开展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鼓励和吸引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铜设立独立学院和研究机构,集聚创新型人才、提升地区研发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依法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财政投入对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增强政府调动和优化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设立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依托市国有投资机构,引导社会资金,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支持体系,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贷款平台试点,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形式,利用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研发、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其产业化。

(四)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利用我国驻外使领馆科技外交官的优势,加强与外国政府、科研机构的联系和交往。鼓励和支持我市企业与跨国公司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六、强化制度保障,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加强对自主创新政策、目标和任务落实情况的评价和督查工作。要形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联动机制,建立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自主创新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确保自主创新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实效。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本地区自主创新的具体实施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区域创新人才高地。进一步改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有关人才政策,对在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重奖;采取技术入股、管理能力折股、期权和期股奖励等手段,鼓励科技人才、管理精英持续创新;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实施技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引高层人才来铜兼职或开展短期技术创新工作。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品牌培育工程。以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为契机,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工作和保护体系。把知识产权拥有量,作为衡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项目立项与验收的重要指标。加大专利申请和产业化资助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牵头或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研制大力扶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加大对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宣传和保护力度。

(四)提高全民素质,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推进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文化,在全市上下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的精神,广泛宣传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营造人人参与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